近日,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揭晓再次凸显了人工智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重要地位。本年度获奖者的研究成果与人工智能紧密相关,进一步证明了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驱动力,正在深刻影响并重塑多个领域,包括人形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以及语音识别与自然语言处理等。这一趋势使得人工智能领域受到诺贝尔奖评委们的青睐,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则依赖于教育。教育、科技与人才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重大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会为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和要求。当前,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融入教育领域,为教育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今年3月,教育部启动了数字教育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的专项行动,旨在推动教育数字化从“3C”向“3I”迈进。这一行动不仅意味着教育资源的数字化联结、内容优化与合作深化,更强调了集成化、智能化和国际化的重要性。对于学生而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了更加个性化、差异化的教育服务,使得优质课程能够跨越时空限制,惠及更多学生。
对于教师而言,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则要求他们重塑和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数字素养,并尽快熟悉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场景与模式。学校方面,也应从硬件建设向智能化、服务化的教育管理转型,将数字技术、数字思维贯穿于教育管理的全过程,实现全方位、智能化、系统性的功能重塑和流程再造。
尽管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替代部分工作岗位,但那些强调创意和创新的工作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这一趋势对教育教学的变革提出了更为直接和迫切的要求。面对人工智能浪潮,教育系统尤其是高校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推动学科专业结构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相契合,培养更多具有创造性思维、独特发明创造的拔尖创新人才。
高校应主动适应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趋势,推动文理工学科交叉和专业动态调整,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配性。同时,教育工作者也要积极拥抱变化,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但也要避免新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无节制、无界限滥用,确保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辅助作用得到合理发挥。
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支持下,优质教育资源得以跨越山海,助力更多人点亮“希望之灯”,推动教育更加开放和公平。塑造高质量的、有温度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需要坚持教师“传道”的主体地位,同时发挥人工智能在“授业”“解惑”上的积极作用。只有合理把握人与技术的关系,才能让教育更有深度、更有温度,培养出更多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