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7月17日电 —— 在近期于上海举行的一场科技博览会上,一款人形机器人吸引了众多目光。这台机器人虽未能实现跳跃等高难度动作,但其稳健的步伐和抓取物体的能力,以及能够用手语进行简单交流的功能,无不彰显出中国机器人行业所取得的显著进步。这款设备的开发者表示,其未来的主要应用场景将是老年人的家庭,旨在为他们提供贴心的陪伴和必要的帮助。
随着中美科技竞争的加剧和全球科技版图的重塑,中国正积极布局高端制造业,人形机器人产业在此背景下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据业内人士透露,人形机器人不仅能够熟练操作各种工具,还能对人类情感做出一定反应,这一特性使其有望成为填补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导致的养老服务空白的关键力量。
数据显示,去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已激增至39.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率高达85.7%,预计至2026年,该产业规模将突破200亿元大关。人形机器人不仅在家用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成为家庭生活的得力助手,还在工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标准化水平,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为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于去年11月发布了《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实现具有人工智能“大脑、小脑、肢体”功能的人形机器人的批量生产目标。这一雄心勃勃的蓝图不仅为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也激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业内知名创业者邱宇峰(音)指出,对于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而言,人形机器人的价值远不止于缓解技术工人短缺的问题。它们更有望成为老年人护理领域的一次革命性变革。“拟人机器人能够与老年人进行互动,提供情感支持和陪伴,以及其他必要的帮助。相比之下,传统的人类护理员不仅费用高昂,还存在潜在的虐待风险。”邱宇峰如是说。
过去十年间,中国在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方面实现了从追赶者到并跑者,乃至部分领域领跑者的华丽转身。随着行业内企业的不断壮大和资源整合能力的提升,中国距离实现2025年大规模生产人形机器人的目标已越来越近。邱宇峰表示:“随着企业持续学习和资源整合的深入,中国有望在未来几年内构建起完整的人形机器人供应链体系。然而,时间紧迫,我们需加快步伐,把握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