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一景,是很多外地游客对于贵阳的印象。黔灵山公园作为千园之城的代表,与点缀在城市各个角落里的城市花园相互映衬,共同为贵阳发展积蓄绿色力量。目前,“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的良好生态格局日渐凸显,与大数据一同成为贵阳市对外开放的靓丽名片。
“地无三尺平,人无三两银”,曾经是贵州的标签,但现如今大数据正以其强大的融合发展能力和驱动力,唤醒贵州各类各项产业发展,贵州真正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之路。
作为“中国数谷”和“中国机房”,具有先天生态优势的贵州不断吸引数字经济产业落户,也持续发力将大数据与大生态融合发展,探索大数据先进技术与生态环境治理的深度结合。
生态数据“云上”汇聚 智能方式守护绿水青山
贵州省全年平均温度15度左右,PM2.5常年在30以下,贵阳市更因天气凉爽被称为“爽爽的贵阳”,高海拔、低气温、低电价、非地震带,得益于这样的先天生态优势,许多企业都把数据中心建立在贵州省。据统计,贵州省运营及在建的重点数据中心有23个,规划服务器400万台。
追溯大数据与贵阳的发展渊源,两者结缘于2014年。近年来,贵阳率先建设全国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核心区、国家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和国家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核心区,率先探索地方大数据立法,率先设立全球第一个大数据交易所,率先举办以大数据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率先提出打造数字孪生城市,同时吸引华为、腾讯、谷歌、苹果等国内外领军企业陆续落地贵阳……无数个“率先”,正向世界讲述着新时代的“贵阳加速度”。
短短几年,贵州贵阳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让大数据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一组数据表明:“十三五”期间,贵州省数字经济增速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第一,贵阳市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164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8.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大数据只有融合,才有生命力。随着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依托贵阳日益成熟的大数据技术和聚集的大数据产业,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也逐渐走向信息化,一系列以“数据”为核心的生态环境监管系统纷纷落地,各类数据实现“破圈”联动,共同在云端汇聚联合,为实现更好的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生态应用融合发展 绿色动能守护绿水青山
近年来,贵州省提出“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战略行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推动大数据与环保领域深度融合发展,在“大数据+生态环境”的实践碰撞交汇中释放了绿色发展动力,为生态环境编织了一张强大的防护网,为贵阳的绿水青山建设与维护贡献了巨大力量。
“自去年10月以来,我已获得碳汇资金3912元,此笔收入及时解决了孩子们上网课设备缺乏的难题,种树不仅能够保护生态环境,也能增加我们的收入。”纳雍县土补村林户代表王德先说。
为了将树林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贵州省组织实施了单株汇碳精准扶贫项目,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发了单株碳汇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将树木信息和贫困户基本信息一起录入贵州省单株碳汇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建立树木、碳汇价值、贫困户基本信息等数据库,发动个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进行购买。
据测算,1棵胸径5厘米左右的树每年碳汇量约为10千克,可吸收10千克二氧化碳,释放7.5千克氧气,根据树木碳汇量和国内外碳市场价格,贵州省确定每棵树每年的碳汇价格为3元,开发一次可连续售卖6年,6年以后可持续开发。个人、企事业单位等购买碳汇后,由林户将树木看护好,购碳资金将全额进入贫困户个人银行账户中。
参与活动的29家爱心企业共购买碳汇树木50万株,碳汇量500万公斤,碳汇金额150万元,惠及贫困户556户,户均年可增收1350元。
“此次我们公司共购买了单株碳汇18000株,碳汇签发量18万千克,购碳金额5.4万元,帮助了来自毕节市土补村等贫困村的贫困户。”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生态环境大数据的建设离不开其他部门的数据支持,通过与自然资源、水利及市场监管等部门签订数据共享协议的方式,生态环境厅各部门开展了空间地理、水文、工商等生态环境数据共享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有力的促进了生态环境大数据的建设。
此外,该厅还打通了电子政务外网和环保专网连接的网络通道,将建设项目环保审批系统、贵州省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系统、环境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等11个自建在用业务系统接入到“一云一网一平台”,实现该厅业务系统与“云上贵州一朵云”互联互通。
大数据监管上线 打造智能化生态治理体系
据了解,“十三五”以来,贵州省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8.3%,森林覆盖率达60%,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生态文明公众满意度中国全国第2……这样一幅山清水秀的美好图景正是贵州省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取得成效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为实现贵州省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小步快跑”“弯道取直”,贵州省针对之前存在生态大数据标准不统一、信息存在孤岛、顶层设计不足、系统升级改造困难等问题,积极与国内大数据企业进行深入研讨解决方案,最终作出引入华为“微服务”技术的决策,打造生态环境“微服务”底座平台,按照模块化、组件化的新模式在“三库一中心+多业务系统”,总体架构上开展生态环境大数据的建设。
自2019年引入华为“微服务”解决方案后,贵州加强了环境监测整体设计,按照“微服务”理念,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门户、统一污染源代码,结合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生态环境管理应用的实际需要,建设全省生态环境监管业务一体化业务中台,实现数据无缝共享,系统可灵活扩展、持续更新迭代。
目前,贵州已初步建成环境质量数据库、污染源数据库、生态环境数据中心,以及重点流域管理、污染源自动监控、环境应急等一批核心业务系统。
其中环境质量数据库、污染源数据库及生态环境数据中心能够融合各级监测数据,打通信息系统,实现全面、动态、系统掌握贵州省环境质量现状及污染源数量、行业、地区分布、排放、监管等现状,并将数据进行融合整理分析,为上级决策提供依据。
运用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后,可对全省1200余家重点污染源进行实时监控,及对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废气、废水排放情况进行实时报警预警,并联动环境执法系统进行处理,形成污染源排放监管闭环。
截至目前,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已基本实现生态环境管理大数据业务全覆盖,提升了各类生态环境业务之间协同办理水平,初步形成生态环境大数据闭环监管,为贵州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有力的大数据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