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放眼当今社会,全球化演进、技术革新、产业转型……无一不作用于农业,带来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理解当前的中国新农业?新农业中蕴藏着哪些机会?农业发展未来有哪些新趋势、新突破?在12月17日举办的第十一届长江青投论坛上,长江商学院刘劲教授首次对外发布《农业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分享了他多年来对农业的研究结果,希望能帮助你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新农业,萌生新的认知与思考。
01
万米高空俯瞰农业:
重要,但不是致富之路
首先,中国是全球农业大国,另一个大国可能就是美国。下面是一些主要农产品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到,在大部分农产品里,中国和美国均在全球数一数二。
具体来讲,中国人口在世界占比约为1/5,玉米、小麦、稻米等最重要的农作物在世界占比与人口占比类似,将近20%。
中国是养猪大国。中国的猪肉产量占全球的44%,意味着中国人吃猪肉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但在其他产品的产量上,例如牛肉、鸡肉、牛奶、油籽作物,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农业在整个经济中当然非常重要——在人类所有的需求中,吃饭是最重要的需求。
但是我想告诉大家,从经济发展角度而言,农业虽然很重要,但并不是一条富裕之路。
也就是说,任何国家从相对贫穷发展成为发达国家之后,其农业在整个GDP的占比都会越来越少。
下图是世界主要国家的农业占比,美国和日本的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都在2%以下。
美国1930年的农业占比是22%,1830年的农业占比高达70%。
中国目前的农业占比约8%,印度的农业占比要比中国高很多,这可以用经济发展的速度来解释——中国的发展比印度快。1990年,中国的农业占比与印度还比较接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农业占比越来越低。
下图是中国三大产业在GDP中占比的变化。
我们可以看到非常明显的趋势:
当经济高速增长时,服务业的占比(上图绿线)越来越高,在过去几年间中国的服务业占比已经超过了50%;
工业的占比基本上没有变;
农业的占比一直在下降,从改革开放初的30%降到了现在的8%左右。
02
先天不足:
在中国做农业,不容易
中国是全球的农业大国,但在中国农业到底好不好做?我们的结论是:中国非常不容易做农业,更不适合做大农业。
原因很简单,其实中国的自然资源禀赋不适合大农业:
第一,土地资源
农业需要土地,但中国尽管耕地总量大但人均耕地少:中国有一个“18亿亩耕地红线”,算下来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仅0.08公顷,系世界平均水平的1/3、美国(0.49公顷)的1/6,就土地资源而言中国的自然禀赋实际上非常不充足。
第二,水资源
先看淡水资源:中国占全球20%的人口,但只拥有世界6%的淡水资源,因而水资源也不充足。
再看用水情况:2019年中国使用水6021亿立方米,其中农业使用3682亿立方米,大概60%的淡水都被用于农业。所以,中国发展农业的一个刚性限制条件就是水资源的缺乏。
第三,气候资源
中国的气候资源也存在很大问题,比如西部、北部、西南部等等,很多地方并不适合发展农业。
纵观农业发展,一方面是农业在GDP的占比越来越低,另一方面是中国人吃得越来越好、越来越饱。
我们看下面一组数据,从1949年解放到现在,中国各种主要农作物每亩单产都有大幅提高,大概翻了4倍。
如果没有亩产量的提高,中国的粮食可能面临短缺。那么,这么高的产量、产值是从哪里来的?
根据我们的研究,有两个重要原因:一个是良种贡献率,也就是通过生物技术获得良种,约40%;另一个是化肥贡献率,约50%,我们使用的化肥越来越多。
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国每亩地的化肥使用量在全球已经很高了,所以未来化肥的发展空间可能就很小。将来农业的生产率增长还是要来自于技术的提高,也就是良种的改良。
03
越吃越饱:
未来,中国人将爱上吃什么?
如果周游全球,可能会发现不同地方的人高矮胖瘦都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身材差别?其实与各个国家的饮食结构有巨大关系。
下图是1961年到2017年全世界5个国家的人均热量摄入量的变化。
首先,美国身材肥胖的人数众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吃得多——美国人均热量摄入量约每天3700大卡;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日本,日本人身材普遍偏瘦,原因也在于热量摄入,日本人均热量摄入约每天2700大卡。美国的人均热量摄入相当于比日本高出50%,那么体重高出50%也不足为奇。
再看中国,解放初期,1961年中国人均热量摄入量只有1500大卡,我们小时候甚至是我们父辈年轻时都很瘦,因为当时吃不饱。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目前人均热量摄入已经达到了全球发达国家的水平,跟韩国、英国差别不大。
这其实是中国农业整体发展的结果,农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
下面的数据展示了中国在过去50多年里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人均消费量变化最大的三类食物:
第一,水果,相较于1965年,目前中国人的水果消费量增长了20倍;
第二,水产,当前消费量较1965年增长了16倍;
第三,牛奶,消费量增长了12倍;除此之外,肉类、鱼类的消费量较1965年大概增长6-8倍。
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中国人的饮食结构越来越趋近于西方发达国家。
全球市场对于中国的饮食非常重要。往前看,当经济继续往上走、人民生活越来越好时,中国人的饮食结构还可能有哪些改变?
我们可以跟发达国家稍作对比,相较于美国,尽管我们目前的生活已经改善良多,但如果继续向前走,还有两个方面相对欠缺:一个是中国人喝奶相对较少,另一个是鸡肉消费较少。
或许我们与美国人的饮食习惯差异较大,但即便将中国与日本、韩国比较,也会得出类似的结论。亚洲人与欧洲人、美国人的主要差异在于对鱼肉的消费。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结果?
首先要理解养殖业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牛肉那么贵,而一般来说鸡肉、鸡蛋相对便宜?
因为在养殖过程中粮食转化为肉食是一个昂贵的过程,而且转化效率参差不齐。
牛肉之所以最贵,是因为粮食转化的效率最低,只有3%的能量可以转化为肉食;猪肉次之,转化效率约9%;而鸡肉的转化效率为13%,鸡蛋、牛奶则可以达到17%。
因此,就能量转化的效率而言,未来鸡肉在中国的前途广阔。
每个国家的饮食习惯并非一成不变。例如下图反映出的美国肉类消费的变化,1960年美国人最爱吃的是牛肉,此后将近60年牛肉的占比越来越低,而替代牛肉的就是鸡肉。
目前,美国鸡肉的人均消费量比牛肉高出50%左右,而反观1960年,牛肉的人均消费量是鸡肉的两倍。导致这种变化,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第一,健康指数。鸡肉的健康指数相当高,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
第二,转化效率。前面讲到鸡肉的转化效率是牛肉的4倍,也就是说,鸡肉的生产成本可以达到牛肉的1/4。
04
农业补贴:
所有国家都在“下狠手”
需要强调一点,农业并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因为农业属于支柱性产业,在国家安全层面发挥巨大作用。在任何国家,粮食短缺都是一个重大问题,所以几乎全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都会对农业进行大量补贴。
补贴可以有很多种方式:
一种是直接补贴农民
例如美国,农民获得补贴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大量供给,导致农产品价格下降,所以美国的粮食、肉类价格较低。这并非单纯由于美国的科技发达或自然禀赋,其实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美国对农业的补贴。
另一种方式是关税补贴
由于农产品是一个全球性市场,不补贴生产也可以保护市场。比如日本大部分农产品都比中国要贵出很多,就是通过关税来补贴。
简单通过几个例子证明对农业补贴的力度有多大:在很多国家,农业补贴支出(TSE)的力度居然与军事支出是旗鼓相当的。
例如日本的军事开支占GDP比重约1%,农业补贴支出几乎也是1%;中国的军事开支占比是1.9%,农业补贴支出占比是1.5%;即便是军事开支格外之重的美国,农业补贴支出也达到了GDP的0.5%。
所以,农业补贴对全球农产品的价格以及农产品的生产,都发挥了巨大作用。试想,如果所有国家都不对农民进行补贴,非洲、南美的很多发展中国家在农业方面其实有更大的比较优势,但有了补贴,全球的市场架构也发生了改变。
农产品是个国际市场,加之中国人口众多、需求量大,其实中国对国际市场进口的依赖度是相当高的。
比如稻米、谷物、油料作物等,中国都需要在国际上大量进口;
另外肉类,尽管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但是我们仍然需要进口猪肉、牛肉、鸡肉、奶制品等,国内产量是不够的。
在农产品出口方面,中国的鱼类(尤其是人工养殖的鱼类)出口在全球范围内所占的比重较大。
05
眺望未来:
中国农业发展的四大趋势
农业里面到底还有哪些机会?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但任何一个产业都有一些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
从长期来看,几乎所有产业都有三个核心的决定因素:第一,技术;第二,渠道;第三,品牌。
如何在农业产业链上寻找机会?如果能找到产业链上的一个或者多个节点,动用资本产生快速的规模扩张,那么这些节点上的机会是最大的。
中国的农业与西方的农业不同。在中国的概念中,农民是“小农”,西方的农民并非“小农”,而是农场主在运营一个企业。
其实,中国的农业发展目前有很多机会,其中之一就是将“小农”状态变成一个工业化、可复制、可规模化的生产的模式,可作为的空间很大。
中国农业的发展有四个趋势:
第一,随着中国经济向前发展,农业的占比会继续下降。
目前农业的GDP占比约8%,未来还要再降80%左右,这是一个大趋势。
第二,中国农业正在经历工业化取代小农经济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会诞生很多可规模化、可动用资本的企业,例如以下两个方向:
1、养殖业。科技将催生出许多体量庞大的优秀企业,这个态势已经越来越明显;
2、农业物流。过去除了农业生产,农业物流也是小农经济,未来农业领域会诞生一批工业化的大物流企业。
第三,消费升级。
我认为最有增长潜力的可能是禽类和奶制品,中国这两个种类的消费占比目前仍比较低。
第四,从长期来看,农业一旦规模化以后,整个产业都会跟发达国家趋近相似,即科技、品牌、渠道将成为最重要的驱动因素。
尤其是科技,农业的第一生产力仍然是科技,其中蕴藏着巨大价值。
中国农业正在经历一场巨大的变化与升级,里面存在非常多的机会。技术、信息、数据,是新农业尤其重要的一个特点。
为什么说农业在“巨变”?因为中国的农业实际上正在同时进行工业化、规模化和信息化,这种局面从未发生在其他国家,他们的规模化、工业化可能早已完成,现在只是需要进一步的信息化,而中国农业面临的是三项变革同时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