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3岁的邹先生是1名外科医生,3周前,他出现反复咳嗽,还有咳血现象,气促、气喘的情况也在加重。眼下正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阶段,邹先生立即做了系统的筛查,排除了新冠肺炎,通过胸片检查也并未发现问题。由于自身从医,他“打破沙锅问到底”,果然,通过增强CT检查发现,在胸段主气管有一个近2厘米大的肿瘤。
4月10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广医一院”)何建行教授团队完成全球首例达芬奇机器人主刀、裸眼3D视觉下的全腔镜“无管化”胸段气管重建手术,在全球战“疫”时期,利用更现代化的手段成功为这名恶性气管肿瘤患者实施了手术。
“成年人的主气管直径仅有2厘米左右,患者的肿瘤几乎将气管堵住,如果不及时手术,会有窒息的危险。”广医一院胸外科主任医师李树本说,对于邹先生这种情况的治疗,最好的办法就是尽早手术切除肿瘤,进行气管重建,“由于气管临近食管、上腔静脉等重要的组织,术中极易发生并发症,手术难度非常高”。
传统气管肿瘤切除手术采用大切口开放式的方法进行,但创伤大、患者的恢复过程慢,在全球能够顺利开展腔镜胸段气管外科手术的医疗单位并不多,而且在操作过程中为了保持患者呼吸平稳,需要中断操作、反复进行气管插管,给患者的气管造成较大的损伤,在插管过程中还存在肿瘤细胞剥离、破裂等风险,延长整个手术操作的时间,不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邹先生深知自己病情的复杂性与手术的高难度,他对何建行教授国际首创的“无管”手术早有耳闻。4月7日,他慕名来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向何建行求助,希望能够通过无管化技术帮他切除那个“堵”了他近1个月的肿瘤。
何建行仔细看了邹先生的各项检查报告,鉴于病情危急,即刻将其收治入院,并组织多学科进行会诊和病例讨论,经过全面而又充分的评估之后,为邹先生制定了精准诊疗方案,可以为其采取“无管”技术,建议利用达芬奇机器人“主刀”,来完成此例自主呼吸麻醉下的气管重建手术,得到了邹先生及家人的一致同意。
尽管现在机器人手术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但利用机器人开展“无管化”全腔镜气管外科手术,全球罕见。
广医一院引进的这台最新一代达芬奇机器人具有四个“手臂”,一般情况下都会采取四个手术入路,但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最大程度的微创,何建行决定只用其中3只“手臂”,即仅需通过3个不到1厘米的小孔作为手术入路。
然而,这3个孔的位置如何选择,直接关系到手术过程中机械臂会不会出现“打架”的问题,这就需要医生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机器人选择最佳的手术入路,为了这项工作,何建行教授团队反复讨论、查阅文献及资料,并结合邹先生的实际体型与肿瘤位置,为他“量体裁衣”选择最适合机器人“下手”的3个小孔。
长在主气管上的肿瘤(红色圈出)
手术过程中,在麻醉医生的默契配合下,何建行亲自操作达芬奇机器人,在裸眼3D的视野下仿佛“钻入”患者胸腔内进行手术的各项操作,一气呵成,患者在自主呼吸麻醉下完成了整台手术。手术结束6个小时后,邹先生已经可以进食。
何建行表示,机器人的手臂具有可转腕特性,缝合角度更加自如,可以大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而且手术费用远低于国外此类胸段气管重建手术。
据悉,此次全球首例“无管化”机器人胸段气管重建术的成功开展,预示着机器人手术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运用“无管”技术填补了现代机器人胸外科手术的空白,为全球开展机器人手术的医疗单位顺利开展复杂胸外科手术打开了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