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黑科技”,在此次抗击新型肺炎的过程中表现优异,“科技战疫”受到全民关注。本身就和公共安全密切相关的安防行业,更是发挥了显著作用。
测温是抗击疫情的关键一环,与此同时,高效应对测温诉求的产品层出不穷,一时间成为安防行业热点。
防疫机器人动态测温
从部署方式来看,可以简单将安防行业的温测产品划分为两类:搭载体温检测功能的机器人和部署在机场、火车站、地铁等安检卡口的测温系统。
目前,包括高新兴、优必选、猎户星空在内的机器人企业均已完成测温机器人技术方案的研发和部署。基于场景需求,目前搭载测温功能的机器人类型多为巡逻机器人。
早在2月4日,第一款巡逻测温机器人就已经在广州上线,这是由高新兴打造的“千巡警用巡逻机器人”。这款机器人不仅可以在5米内一次性完成10人的无接触式测温,还可以识别过往人员是否戴口罩。如果发现温度超过设定值,或是没有戴口罩的人,就会触发报警系统。此外,这款机器人还具有“喊话”功能,提醒市民注意防护。
优必选和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合作,在机器人平台上开发了红外温度检测功能。名为“建国”的机器人能在高速公路防护重点地区24小时不间断自动运行,实现动态体温检测。值得一提的是,“建国”内嵌认证核验系统,可打通身份证数据库,在行人佩戴口罩的情况下,也可以迅速进行身份证核验。
猎户星空推出支持红外测温的医疗机器人“小豹”。这款红外测温版的医疗机器人搭载红外测温模块,测温精度已经达到±0.3℃以内。“小豹”可以根据医护人员发起的需求,自动到达指定位置为患者测量体温。在医院尤其是感染区,这款机器人不单单能减轻医护人员负担,更能降低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
AI测温,企业各显神通
机器人温测产品的优势在于能够实现动态监测,而AI温测系统的优势则在于能够适应高密度人流的场景,并且能够满足高精度测量的诉求。
以旷视的AI测温系统为例,该系统采用“人体识别+人像识别+红外/可见光双传感”的创新解决方案。基于专项模型优化,即使在口罩和帽子大面积遮挡人脸的情况下,也能实现人脸识别和温度测量。此外,一套系统可以部署16个通道,借助AI系统,人流量大的现场只需安排一名工作人员。
再比如,老牌安防企业大华股份联合阿里推出了“AI防疫师”。AI防疫师将大华的超高精度热成像测温系统与阿里安全的新零售安全技术进行融合,识别是否戴口罩的准确率在99%,体温筛查误差仅±0.3℃。与此同时,基于阿里云的云视频技术,快速实现解决方案的部署和应用,也是这套方案的突出特点。
一哄而上还是紧握时机?
温测产品成为安防行业新宠的同时,也有人质疑企业“炒概念、炒参数”。笔者以为,温测产品能够成为当前行业热点,有以下几点驱动力。
首先,精准的场景和真实的需求是关键。基于两类落地场景,两类产品均实现了较好替代性。以医疗机器人为例,有效避免医务人员感染,就是“替代性”的重要表现。对于交通卡口的AI测温系统而言,AI测温系统一分钟可实现200~300人的测温通行,效率低下的人工测量显然难以应对人流高峰。
从供求关系来看,目前市场中的安防系温测产品供不应求,各企业争先投入其中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
从参与的企业来看,企业也可将这次参与视作一次“练兵“的机会。
对机器人企业而言,除了巡逻机器人本身具有的适于测温场景的特点,此前积累的技术方案也能成为该类型企业的固有优势。一些企业能够基于原有方案快速进行改进,比如将巡逻机器人的防烟火功能改为测温功能。
红外热成像仪组合黑体(温测参照物)的解决方案能实现较高精度,但成本高昂,而以商汤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企业可以借助AI算法打造非黑体方案。BAT里,百度的人工智能技术优越,阿里云的视频技术也能在“AI防疫师”中得到恰当应用。安防企业更不必说,不管是在红外热成像摄像机,还是供应链、落地能力方面,安防企业都独具优势。
总而言之,真实场景需求、安防系温测产品的替代性和供不应求的市场情境,以及多类型企业固有的切入优势,共同造就了安防行业温测产品的火爆局面。与此同时,各类企业差异化切入,助力疫情抗击的同时,也检验了自身的研发与落地能力。
不过眼下也有人开始担忧企业一哄而上,追赶短期需求。针对短期需求一说,也有业内人士提出,测温场景需求将会在时间上延续,而测温技术能力及产品也能在未来融入其他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