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空取物”,以前只是在电视里面看到过,此场景大多数出现在科幻片里,是大多数人梦想实现的,现在在这次疫情之战中,我们看到了大量的机器人走在前线,充当着这个角色,疫情通过空气快速传播,现在又处在非常关键时期,为了阻隔病毒传播,避免人与人之间的密切接触导致患者增加,机器人扮演者多种角色,助力疫“战”快速结束。
2003年的SARS,相信大家都不陌生。17年前的“非典”,17年后的“新冠状病毒”,当相似的灾难再一次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们看到的是一条消息半个小时之内传遍全中国,动一动手指就能靠快递和外卖解决生活难题,运营商只花两天就完成了火神山移动宽带和5G基站建设——科技的颠覆性给予了我们主动权,扭转了防疫战线的形势。
在疫情期间,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中,其中疫情发现预警、辅助诊疗与智能化设备、病毒基因测序和疫苗药物研发三大场景。那我们来看看疫情期间,黑科技机器人们又使用出了哪些看家本领呢?
疫“战”一线的机器人 “警察”
在返程高峰,优必选科技推出 AI 机器人 “警察”,在各高速公路收费站、国道、省道设立检疫防线。
在深圳鹤洲检查站,可以看到优必选科技的 5G 机器人义警 “黄田田” 充当高速检查站义警,全天 24 小时提醒过往司机提前扫码登记,可以节省 4 名警力,减少人员近距接触带来的感染风险。同时,“黄田田” 进行疫情广播宣传,减轻警力压力。
(5G 机器人义警 “黄田田” 提醒回深车辆扫码登记)
另外,优必选的警用巡视机器人 “建国” 已经在深圳检查站上岗,全天候全时段自动化巡逻,实现了对戴口罩状态下人员的有效识别与溯源,分担民警、辅警等一线工作人员的巡逻任务。“建国” 机器人在高速公路防护重点地区 24 小时不间断自动运行,实现动态体温检测,降低一线人员被交叉感染的几率。
(警用巡视机器人 “建国” 在深圳高速路口执行巡逻任务)
AI机器人助力社区防疫
社区是一个小团体,是实施网格化管理的基础,是传染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为了帮助社区防疫,避免交叉感染,腾讯优图推出健康申报、人车管理、体温筛查以及智能隔离等抗 “疫” 功能,在全国多个小区进行落地应用。基于腾讯优图 AI 核身技术,用户可通过微信在线实名验证,提高健康申报效率,且核验身份后签署承诺书更具有法律效率。针对返程高峰,许多社区已开启健康在线申报,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拨出电话,咨询小区居住人员的来往疫情情况,节省很多工作人员的时间,加快排查速度。
针对封闭式小区出入口、开放式重点区域,腾讯优图 AI 识别技术可辅助社区人员在线申请电子出入证;同时,集成腾讯优图 AI 识别技术的热成像摄像头、热成像门禁机等设备,可实现实时身份识别、测量体温等预警记录上报。
腾讯优图车辆识别技术能够对社区以外的出入车辆进行自动化车辆识别登记,同时对出入社区的湖北(疫区)牌照车辆进行提示,并对湖北牌照但近期并未进入湖北的车辆进行白名单处理。还能根据车辆出入的时间、频次等行为特征,对车辆出入进行分析预警。
AI无感测温助疫“战”
春运期间,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加剧了病毒传染的可能性,火车站、机场和客运站地铁站,大型写字楼、学校、商业中心等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的防控是重中之重,成为检查关键。如何在这些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迅速发现体温异常的人员是关键。“人像识别”、“人体识别”等AI技术的加入,可提高以“大规模人群”为基础的测温精度。
2月2日,百度AI大客流体温检测系统在京张高铁线最大车站清河高铁站上岗;两天后,旷视AI测温系统在北京海淀政务大厅和部分高铁站试点;与此同时,另一家中关村企业格灵深瞳的移动式双光快速温测智能识别系统也已在北京西站开始测试……
据百度的产品研发人员说,与传统的手检和肉眼识别的检测方案相比,引入的AI算法模型能够人脸定位锁定异常面部区域并自动实现告警,即使在佩戴帽子和口罩这类面部特征过少的情况下也能精确定位人脸。根据报道,旷视已经将温度误差缩小至0.3℃,而百度将这个数字做到了0.05℃。
事实上,AI测温设备已经做到大于3米远距离测温、即走即测无需停留、每分钟能检测200-300人,如果你行色匆匆,根本不会察觉多出来了一个摄像头或是一块电脑屏幕。
人工智能企业格灵深瞳针对此次疫情,推出的无感测温设备,能在高流量人群环境内,快速精准监测体温。该设备融合了红外热成像与人脸识别技术,可在火车站、机场、地铁站、商场、学校等城市密集人群场所,对通行人员进行非接触式体温检测,迅速发现体温异常者,为城市整体疫情防治提供精准的大数据服务。另外,其针对人脸被严重遮挡的情况下的识别模型进行了优化,即使在戴口罩、戴帽子、戴眼镜的情况下,系统也能准确检测到人脸。
目前这些设备已在北京西客站、北京朝阳区政府大楼、朝阳区公安局、CBD 写字楼等地应用。
(深瞳移动式双光快速温测智能识别系统)
医护助理机器人
2020年2 月 7 日,上海援武汉第三批医疗队收到了 2 台 AirFace 人工智能医护服务机器人,这两台智能机器人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吴韬团队研发并捐赠支援。AirFace 通体白色,科研和医务人员称它们为 “小白”。
(AirFace 医护机器人)
据吴韬介绍,“小白” 包含了机器视觉、基于激光的空间位置信息等各种高精尖前沿技术,以及基于微软 Azure 平台、根据医疗场景定制的综合管理等软件。这种医疗服务机器人身高 1.45-1.6 米,可以以每秒 0.3-0.6 米的速度,具有人脸识别、自然语音交互、远程协作等功能,能跟着医生和护士查房,自动避障,与人互动。
在隔离病房,“小白” 机器人成为医护的替身,医生通过手机、平板电脑或者电脑远程控制机器人。“不接触式的面对面沟通” 降低了医患交叉感染的风险,提高会诊效率,节约医疗资源。
除了 AirFace,目前参与抗疫的医护机器人还有消毒机器人、配送机器人、护理机器人等。一大批机器人正投入到医院中,负责消毒、送餐、配药以及远程诊断等工作,减轻了一线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猎豹移动旗下机器人公司猎户星空向武汉火神山医院、郑州版“小汤山”医院赠送的多台“豹小秘”机器人,除了能执行递送化验单、药物等工作,还搭载了红外测温系统,并能进行医生和病人之间的远程问诊。
无锡安之卓医疗驰援武汉金银潭医院的配药机器人,操作人员不需要直接接触药物,避免药物暴露在空气中可能产生的交叉感染
360度无死角消毒机器人
飞碟型的“脑袋”、圆柱形的“身体”,“熟门熟路”地在医院各个病房间串门——近日,一段消毒机器人在武汉疫情一线“工作”的视频在抖音走红。
上海钛米机器人的 30 多台智能消毒机器人,已经在武汉协和医院、武汉中心医院等六家医院的隔离病房、ICU、手术室、发热门诊 7*24 小时不间断投入使用。据了解,钛米的消毒机器人用氯酸+等离子的消毒方式,在人机共存的环境下,针对环境物表和空气进行自主移动式多点消毒,消毒水平可以达到细菌减少 99.9999% 的水平。
(钛米智能消毒机器人)
此外,钛米机器人还为抗疫前线提供了自助发热初筛工作站、钛米隔离病房陪伴机器人等,用于疫情现场医护人员自身安全及病人的病情筛查、隔离区送药等。
(自助发热初筛工作站 图片来源:钛米机器人)
陪伴机器人
(隔离病房陪伴机器人。图片来源:钛米机器人)
送餐机器人
快手平台上,一段外形酷似货架的机器人在医学留观点送餐的视频,就收获了70+万赞。
专注无人配送的机器人公司上海擎朗智能科技,向杭州、上海等地的隔离区送去了数十台送餐机器人,为隔离区送去三餐、矿泉水、水果、药品等。
据介绍,该送餐机器人名叫 peanut,工作人员只要在三餐时间将餐食放在机器人的三层托盘上、在触摸屏上输入隔离区的房间号,它就能自动追踪房间号将餐饮送达。送餐机器人全自主免接触的配送方式,可以阻断 “人传人” 的新冠病毒传染链条,减少隔离区内部传染的可能性,还可以提高送餐效率,节约使用一次性防护用品。
(在隔离区工作的送餐机器人。图片来源:擎朗智能)
智能配送机器人
2 月 6 日,京东物流智能配送机器人完成给武汉第九医院无人配送的第一单。京东物流在官方微博上称,其在武汉已基本完成机器人配送的地图采集和机器人测试,正在从各地抽调配送机器人驰援武汉,对武汉提供疫情所需的物资与用户订单配送服务。
在河北、陕西、江苏等农村地区,京东物流无人机已开展无人机配送的准备工作,计划为已经封闭的地区提供物流服务。
无人机飞天助力
1,空中外卖小哥
冠状病毒快速传播的疫情当前,大家有不能出门,也不敢出门,靠在家里点外卖维生的人增加了,但平时在路上到处穿梭的外卖小哥却减少了,此时,有人想出了用无人机购物的妙招。据新闻报道,2 月 8 日,在家不方便出门的一位小姐姐,使用无人机 “飞” 下楼购物。由于小区已实施封闭管理,进出小区要靠 “出入证”,这位小姐姐用无人机购物能省一张 “出入证”,也避免的与人接触,减少了感染的风险,硬核又方便。
2,空中“警察”
“外婆喊你回家吃饭啦......”,不知道大家对这句话是否熟悉,这是一家叫外婆家的饭店喊号的声音,现在疫情当前,为了避免人与人传播,无人机充电了空中“警察”的角色,在空中巡逻,看到路上有人聚集,就空中喊话叫大家回家,不要聚集,减少感染,这个举动,最近经常上热搜,无人家把大妈换回了家,把外聚集活动的人及时劝住,减少疫情蔓延,有效防疫。
疫情的大背景下,科技的力量被激发出来,人工智能的作用也被显示出来,一批像钛米一样此前籍籍无名的机器人企业意外获得了曝光,甚至连公司内部陈列的样机都已被征用。
同样从事消毒机器人生产的灵至科技其订单量从今年1月20日起开始翻番,如今的需求量已是平时的7-8倍。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9年度的统计,截止2018年医疗机器人的市场规模约为5.1亿美元。总体而言,体量较小、尚处于起步阶段。从应用领域来看,康复机器人在我国医疗机器人占的比重约为41%,辅助机器人为17%,手术机器人为16%,大多直接面对临床。而其中医疗服务机器人的占比仅有8%。
以前是拿着产品找客户,现在是订单主动找上门。医疗机器人行业也在重新审视服务性机器人的新机遇。
不断从前线传来的新反馈,也在倒逼机器人公司反思技术进步,“第一,机器人操作时,还是具有一定复杂性。在部署过程中,需要有工作人员前往现场支持。第二,豹小秘没有手臂,就没办法把所需物品直接递给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
据IDC统计数据,到2025年人工智能应用市场总值将达到1270亿美元,其中医疗行业将占市场规模的五分之一。但目前,该赛道约70%的企业均处在早期融资阶段(A轮及以前),截止2018年,整体市场规模不过210亿元。
换句话说,AI医疗服务机器人尚处于起步阶段,却具有蓬勃的发展前景。在抗击肺炎疫情的关键一役中,人工智能证实了自己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取得初步成果,但如何理性看待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行业的影响,如何寻找成熟的盈利模式全面落地推广——AI+医疗面临着产业化的新思考。
2003年非典,诸如淘宝、京东等一大批互联网企业由此起步;17年后,当疫情再一次来临,已经成为基础设施的互联网在维持社会正常运转上功不可没。
我们不愿意看见下一次“非典”、下一次“新冠”,但我们希望AI机器人的发展能像如今的的互联网一样成为中流砥柱,相信在科技的助力下疫情能很快被战胜,人工智能行业,AI机器人也会随着疫情的结束而快速发展。